“将军百战死、壮士十年归”,战争自古至今都残酷无情。在战场上,士兵们的生死常常是难以预测的,任何一场战争结束后,总是伴随着无数的伤亡与牺牲。无论是在战前言笑晏晏的士兵,还是刚刚告别亲人的人们,转瞬之间,便可能化作硝烟中的孤魂。这一切,常常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。战争本来就注定会带来死伤,总会消耗掉一代代人的生命。
然而,19世纪的一场战争却诡异地没有造成任何人的死伤,反而在战争结束后,多出了一名士兵。这一幕令人难以理解,它是如何发生的呢?
18世纪中期的欧洲如同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,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德意志民族中的强大王国早已摩拳擦掌,准备争夺对德意志的控制权。谁能胜利,谁就能主导德意志未来的走向。1862年,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将精明强干的俾斯麦任命为首相,俾斯麦开始着手推行普鲁士的统一进程。
展开剩余84%尽管普鲁士在军事力量上并不弱,但国内形势复杂,人心涣散,许多人对国家的未来并不关心,士气低落。如果以这样的状态与奥地利交战,普鲁士显然不具备太大优势。因此,俾斯麦决定发动一场小规模的战争,给民众和军队先打个“试水”仗。
德意志北部的“石勒苏益格-荷尔斯泰因”州,这个由“石”和“荷”两个公国组成的地方,一直被丹麦所占据。德意志民族一直想收回这片土地,这样的事最终也落到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肩上。1864年,丹麦将“石国”划入自己的版图,决定分裂“石荷州”,这引发了德意志民族的愤怒。普鲁士趁机联合奥地利,强硬要求丹麦撤离,限期七天内回应。然而,丹麦显然不愿轻易放弃这片土地。结果,普鲁士在七天的期限到来时,以丹麦拒不回应为借口,发动了进攻。
普丹战争爆发后,普鲁士凭借俾斯麦的卓越指挥获得了胜利,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识被激发,普鲁士和俾斯麦的声望一时如日中天,几乎所有德意志人都认为普鲁士就是“民族的希望”。然而,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而来——谁才是真正的德意志领袖呢?
签订《维也纳和约》后,普鲁士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备战,最终在1866年与奥地利展开了决定德意志未来的“七星期战争”,也叫“兄弟之战”。普鲁士联手梅伦堡、奥尔登堡等多个城邦,还有曾因被奥地利占领而心生怨恨的意大利,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联军,共计63万大军。
奥地利也不甘示弱,集结了萨克森、汉诺威、巴伐利亚等城邦的58万大军,双方准备展开殊死搏斗。战争迅速爆发,战场分为南、西、北三线。南线战场上,意大利国王维克多一世亲自指挥,带领意大利精锐部队进攻奥地利,誓要收复威尼斯。然而,意大利军队很快在库斯托查战役中惨败,奥地利军队以压倒性优势击溃了意大利最精锐的部队,几乎是一场没有反抗的屠杀。
这场惨败让俾斯麦十分愤怒,因为本来他期望意大利能拖住奥地利南线的力量,减轻其他战线的压力。结果,意大利的失败如此迅速,奥地利剩余的大量兵力迅速调往了北线,准备应对普鲁士的主力进攻。北线战场成为了普鲁士与奥地利的主战场,双方展开了惨烈的对决。
然而,这场战争中的“意外”发生在南线的列支敦士登。这个一直保持中立的小国,不得不站队,选择支持奥地利,派出了一支80人的小队参战。面对已被打得几乎无力反抗的意大利,列支敦士登的小队被安排到一个无关紧要的阵地上,只需防守意大利可能的反扑。意大利军队显然没有太多心思应付这支小队,甚至派出了一支仅100余人的部队来“监视”列支敦士登。
战场上,两军开始了“摸鱼式”作战。两支军队在战壕里互相对视,空闲时偶尔放两枪示警,几乎变成了战场上的“奇观”。渐渐地,双方的敌意完全消失,反而开始互相交流,最终,两支军队在一个夜晚决定停战,摆开两张桌子,举行了一场“阵前派对”。喝酒、聊天后,这些原本应该死敌的士兵竟然成了朋友。
然而,列支敦士登的小队依旧完成了任务,并返回了祖国。回国后,列支敦士登国王向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表示赞赏,因为他们没有一兵一卒的损失。然而,经过点兵时,却发现队伍多出了一个人。经过询问,原来这个多出来的士兵是奥地利的联络官,他在混乱中走失,最后被列支敦士登的部队“捡”了回来。
这一幕让人忍俊不禁,这种“摸鱼作战”不仅成为了战争中的笑话,也传到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耳中。两国对此既感到无奈又觉得有些可笑。奥地利甚至开始怪罪列支敦士登,认为正是由于这个盟友太过“懒散”,才导致了战争的败局。
然而,随着俾斯麦加速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,战争最终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。战后,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,奥地利虽败,但并未被彻底摧毁。为了不激化民族矛盾,俾斯麦并未对奥地利进行过于严厉的惩罚,这为后来的普法战争打下了基础。
奥地利虽然战败,却未能从这一战中吸取教训。国内的匈牙利开始了独立运动,最终,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,成立了奥匈帝国,勉强稳定了局势。而列支敦士登,尽管在这场战斗中只是旁观者,却在战后的政治局势中找到了一条安逸的生路。它与瑞士签订了协议,经济、外交、军事全部由瑞士托管,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“躺平”国家。
今天的列支敦士登,早已变成了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。为了吸引游客和投资者,它甚至推出了一项新政策:只需每天花费四万英镑,就能成为列支敦士登的国王,享有几乎所有的国家权力。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国家,如今以“租赁国王”的方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。
回望那场战争,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强大对抗早已成了历史,而列支敦士登这支“不求胜负”的小队却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,真是“造化弄人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